近年来,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已经影响了全球超过十亿人。在中国,偏头痛患者数量庞大,且面临着治疗策略不规范、药物选择不当等诸多挑战。为了提升偏头痛急性期治疗的效果,中国首部《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指南(第一版)》于2024年10月正式发布。
图片来源:互联网
偏头痛是一种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导致的高度失能的发作性疾病。患者通常会经历中重度、反复发作的头痛,并伴随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等症状。偏头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伴随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21种共病。
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偏头疼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生活负担。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因此,及时有效的急性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制订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指南,指南详细阐述了偏头痛急性期治疗的目的、原则、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以及特殊人群的管理策略,为偏头痛急性期的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以期进一步提升病人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常用治疗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2小时内最困扰病人的伴随症状(即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消失;
2小时后疼痛缓解,即由中重度疼痛转为轻度或无痛
3次发作中至少2次有效;
治疗2小时内头痛消失,且24小时或48小时内无头痛复发或未进一步服用镇痛药物。
选药原则:
偏头痛急性期用药分为非特异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含咖啡因的复方制剂)和特异性药物(如曲普坦类、吉泮类、地坦类、麦角胺类药物)。偏头痛急性期治疗首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若按照推荐药物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服药后治疗无效、仅部分有效或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的病人,则可选择特异性药物治疗,如曲普坦类(triptans)、吉泮类(gepants)和地坦类(ditans)药物。
头痛发作时尽早应用急性期药物,但尽量避免应用含阿片、巴比妥类药物,尽早启动预防治疗,降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
偏头痛急性期用药需避免药物过度使用,若病人在应用预防性治疗的情况下仍存在药物过度使用,应调整急性期和预防性治疗方案。急性期药物及其用药频率通常为:
①NSAIDs、对乙酰氨基酚、拉米地坦平均每周不超过2~3天,每月不超过10天;
②曲普坦类药物平均每周不超过2 天,每月不超过8天;
③含咖啡因的复方制剂平均每周不超过2天,每月不超过8天。由于具有较强的药物依赖性以及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不推荐使用麦角类、阿片类及含巴比妥类的药物,如确实需要使用,其频率应控制在:麦角类药物每月不超过4天;含阿片类药物每月不超过8天;含巴比妥类药物每月不超过5天。
头痛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诱发因素等。目前有许多非药物疗法也可以用于偏头痛急性期治疗,这些疗法可以与药物联合使用,也可以在病人对常规药物治疗不耐受或存在药物禁忌时单独应用。主要包括远隔神经调控、经颅磁刺激、迷走神经刺激、三叉神经刺激、枕-三叉神经联合刺激等神经调控治疗,以及针刺、催眠、生物反馈和认知行为疗法等。
妊娠、哺乳期病人治疗
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急性期偏头痛治疗首选非药物治疗。若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妊娠期药物治疗首选对乙酰氨基酚,但建议尽可能减少使用频率,尤其在孕晚期。曲普坦类药物在妊娠期使用的研究有限,基于人群和登记的研究显示应用曲普坦类药物不增加出生缺陷比例,其中舒马普坦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最低,推荐为二线治疗。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和萘普生)仅可用于妊娠中期。由于前列腺素对胚胎植入至关重要,对计划怀孕的女性不推荐使用NSAIDs。若伴随恶心或呕吐,或疼痛缓解不充分,可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 。外周神经阻滞(利多卡因、罗哌卡因)是安全可行的。
哺乳期药物治疗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双氯芬酸。因曲普坦类药物的蛋白结合程度高,乳汁中浓度低,可作为NSAIDs效果不佳的次要选择 ,舒马普坦是最常用的药物。因神经阻滞所用药物不会大量进入乳汁,可以进行周围神经阻滞。在新的证据出现前,CGRP相关的单克隆抗体和受体拮抗剂应避免在哺乳期使用。
有脑卒中、冠心病或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病人,对乙酰氨基酚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拉米地坦并不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作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病人急性期偏头痛治疗的二线治疗方案。
吉泮类药物无直接收缩血管的作用,仅可抑制CGRP诱导的血管扩张,目前尚未发现吉泮类药物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文献报道,可作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病人急性期治疗的二线治疗方案。但是,由于CGRP的舒张血管作用有可能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产生保护,其被阻断有可能使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加重,在未有更多证据前,血管意外风险高的病人或已经出现血管损害、雷诺现象或小血管疾病症状的病人,应慎用吉泮类药物。
NSAIDs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急性期治疗,但应尽量减少使用次数,以避免出血和血栓事件。另外,NSAIDs长期或过量使用可增加静脉血栓和房颤的风险,部分 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可能会抑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应用后可增加缺血事件的风险,因此,近期发生卒中或心血管事件的病人应避免使用。心脑血管疾病病人通常已进行长期抗栓治疗。若因偏头痛急性发作需要使用NSAIDs,建议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以降低胃肠道出血风。
目前曲普坦类药物仍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病人。麦角胺或双氢麦角胺可持续收缩血管,引起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病人禁用。
与成人病人相比,儿童(6~11岁,含11岁)及青少年(12~17岁,含17岁)病人的双侧头痛更为多见,持续时间多较短。对于头痛持续时间较短的病人,仅卧床休息就可以缓解。首先推荐非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治疗无效,则启动药物治疗。治疗的评价标准与成人相同。推荐对乙酰氨基酚(15mg/kg;最大每日剂量60 mg/kg)和布洛芬(10mg/kg;最大每日剂量30mg/kg)为儿童及青少年急性期治疗的一线用药。阿司匹林不建议用于16岁以下的病人,可能会诱发瑞氏综合征。就目前国内已上市的曲普坦类药物,推荐佐米曲普坦鼻喷剂5mg应用于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效果不佳的青少年,利扎曲普坦(5mg,体重<40kg;10mg,体重≥40kg)应用于6岁及以上的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效果不佳的儿童及青少年。
对乙酰氨基酚为首选药物,但应考虑老年病人的体重和肝功能,适当调整剂量。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咖啡因的复方制剂也可选用,但需注意药物过度使用的风险。如果对乙酰氨基酚效果不佳,NSAIDs可作为次选,但需注意其消化道出血及肝肾损伤的风险。若对乙酰氨基酚或 NSAIDs存在禁忌或效果不佳时,曲普坦类药物、地坦类药物和吉泮类药物也可作为选择,曲普坦类药物需应用于高血压控制尚可且无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使用拉米地坦时应告知潜在的中枢抑制和因头晕而跌倒的风险。吉泮类药物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止吐剂方面,多潘立酮不通过血脑屏障,不易产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及头晕、嗜睡等中枢症状,但需注意排除药物禁忌证。甲氧氯普胺由于易出现锥体外系效应,以及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时需要密切观察。
《中国偏头疼急性期治疗指南(第一版)》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全面的偏头疼急性期治疗“急救包”。跟随指南的指引,科学管理偏头疼,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遭受偏头疼的困扰,不妨参考这份指南,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